如今的物管圈,物企若沒有“原力”打底,有可能撐不過一個回合,即便上市,也可能是被虐的對象。
比如去年至今,物企IPO不在少數,但破發、爆雷者居多,除了時機不好風口回落因素外,更多的是關聯方拖累、基本盤不牢靠,增速緩慢、收入結構單一等原因。
但也有些物企,無懼風口回落,逆風遞表上市,比如龍湖智創生活、萬物云等物企已經在上市路上,而年內也已有三家物企成功敲鑼。
就拿4月29上市的東原仁知服務來說,在行業低迷的當下,打破了破發魔咒。東原仁知服務大抵是覺醒了原力。
01
眾所周知,物企是房企的二次增長曲線,三道紅線下房企步履維艱,為三線達標房企的常規做法是分拆物業板塊上市。
可研究發現,有些三線全綠的房企也積極讓旗下物業板塊赴港上市。
如華潤萬象生活、遠洋服務等物企,其上市時關聯房企三線全綠,是行業優等生。特別是華潤萬象生活,依托其扎實的基本盤主打商管牌面,奠定了商管一哥的江湖地位。
如今東原仁知服務貌似也上演著相同的劇本。
迪馬股份是東原仁知服務母公司,作為“渝派三強”之一,迪馬股份2020年底時三道紅線指標已經全部綠檔:
凈負債率48.21%,扣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69.14%,現金短貸比為1.25倍。
這意味著東原仁知服務無須和其他物企一樣幫扶母公司,迪馬股份反而成其強有力的靠山。
無須分心為關聯方輸血,還有迪馬股份背書,這為東原仁知服務覺醒原力打下了基礎。
02
如上提到東原仁知服務覺醒了“原力”,下面就讓我們看下其“原力”在什么級別。
結合近幾年物企發展軌跡,除了規模之外,獨立性、業績增速和賽道優勢是市場判斷物企價值的KPI。
翻閱招股書,我們可以注意到,東原仁知服務已有19年發展歷程。特別是近幾年伴隨著物管行業風生水起,東原仁知服務更是實現了質的飛躍。
雖然母公司無虞可以不斷輸出業績,但東原仁知服務在獨立性上還是不遺余力,不斷并購外拓優質標的,擴充賽道。
招股書顯示,東原仁知服務源自獨立第三方的在管面積由2019年的276.5萬平方米,占比22.9%,增長至2021年的1410.4萬方,占比達50.0%。
而且收入結構中,獨立第三方收入占比也從2019年的6.1%,攀升至2021年的42.6%,接近半壁江山。
和部分嚴重依賴母公司的物企相比,東原仁知服務獨立性強的不是一點半點。
除了獨立性外,東原仁知服務業績指標更是可圈可點。猶如駛上了快車道,多項核心指標增長強勁,盈利能力亮眼。
如2019-2021年期間:
合約面積由1980萬平方米增加至4290萬平方米,增速116.8%;
在管面積由1190萬平方米增長至2820萬平方米,增速137%
營業收入由5.59億元增至11.93億元,增速113.4%;
凈利潤由0.26億元快速增長至1.3億元,三年增幅達409.4%;
顯而易見,東原仁知服務各項指標沒有不翻倍的,特別是其盈利增速有點直追行業頭成長性龍頭融創服務的架勢。
如果說甄子丹飾演的盲俠能敏銳感知原力存在,那么從獨立性、業績增速看,東原仁知服務已經可以熟練運用這項技能。
03
東原仁知服務獨立性增強是不斷并購外拓的功效,而能取得業績高增除了深耕一二線核心潛力城市外,更是全面布局優質賽道的結果。
多年來,東原仁知服務采取擴大業務組合,進入高增長潛力新城市的發展戰略。其業務已覆蓋西南、華西、華中、華東、華南、華北六大區域,成功拓展至16個省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51個城市。深耕以北京、上海、重慶、成都、武漢為核心的一二線城市。
在進入核心潛力城市的同時,東原仁知服務全面布局住宅綜合服務、國際綜合服務、醫療綜合服務、產業園綜合服務四大領域,全面覆蓋住宅、商寫、城市綜合體、政府公建、工業園、產業園、使領館、醫院、學校和城市服務等業態,可以說是全能型選手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上市物企主要在住宅、商管、城市服務三大賽道發力。而東原服務自風口吹起時便萌生了上市之心,在鞏固住宅+商管的基礎上,更是瞄準了城市服務的藍海。
所以從去年元旦前夕,更名為“東原仁知城市運營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”,其志不小。
要知道進入城市服務賽道有一定的門檻,東原仁知服務敢于押注城市服務,除了迪馬股份支持外,更多的來自于自身的底氣,如獨特的核心競爭力、良好的口碑及高成長性。
根據招股書數據,東原仁知服務規模業績高增成長迅速并未包含城市服務。
所以大膽預判,基于長期主義、奉行“為安心的每一刻”高品質服務理念的東原仁知服務,借助上市募集的彈藥在打開城市服務的大門后,或將迎來一片星辰大海。
結語:
物企都在爭渡,有風時乘風破浪,無風時瞻前顧后。有聲音表示,在物管風口落幕后,物企錯過了最佳時機。
對部分物企而言的確錯過了最佳時機,但對規模業績高增、賽道占優有核心競爭力的物企來說,那都不是事。
如萬達商管、萬物云、龍湖智創生活和東原仁知服務,要業績有業績要賽道有賽道,而且口碑不差。
如果說風口下上市的物企不知道誰在裸泳,那么能無風上市的物企才更能打。